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千年窑火的传薪者
TUhjnbcbe - 2023/1/30 18:23:00

□殷国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壮阔版图上,陶瓷文化是个标志性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之一。

景德镇,不仅以其灿烂辉煌的制瓷历史成为全国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以巧夺天工的制瓷工艺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陶瓷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说到景德镇陶瓷史,不得不提及一个对景德镇近代瓷业发展功不可没的重要人物——张謇。

景德镇陶瓷大学一隅

1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清咸丰三年(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张謇幼时家贫,很早便跟随父亲挑着货担走街串巷以卖麦芽糖为生。父亲勉强供他上学,只图他能识文断字,给家里记账。为了改变命运,少年张謇“缚竹苦读”——他在被中置一竹竿,以警醒自己珍惜分秒光阴;每当夜读困倦难熬,吹灯歇息,半睡半醒中一翻身即被竹竿硌痛,于是立即起身,继续燃灯苦读。“腹中藏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16岁那年,张謇考中秀才。但此后的路并不顺利,33岁才考中举人,后来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皆名落孙山。但他始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历尽艰辛而从未自暴自弃。苦心人天不负。光绪二十年(年),张謇在41岁那年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代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功成名就后,张謇一直保存着当年卖糖用过的扁担,以告诫子孙后代不可忘本。

正当张謇蟾宫折桂之际,北洋水师迭遭败绩的噩耗传来。年4月17日,清*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痛心疾首地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甲午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大标志,对张謇而言,也是他人生道路改弦易辙、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大转折。

辛亥革命后,张謇接受孙中山的任命,担任南京临时*府实业部总长兼江苏两淮盐*总理。年加入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任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年他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愤然辞职,投身实业与教育救国之路;终其一生恪守“父教育母实业”之强国理念,先后创办过20多个企业、所学校,其中包括以培养陶瓷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中国陶业学堂(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2

由于清*府的腐败无能,使原本就在民生凋敝中日渐式微的中国瓷业雪上加霜。彼时的景德镇,时局动荡、资源枯竭、帮会横行、市场萎缩,“盖烟囱百余座,出烟者不过十之一二耳”“每到年终,无活窑户、工人,忠实者辄悬梁自尽,狡猾者辄流为匪类;道路污秽,民多菜色,全镇之中欲找一气色丰润之孩童而不可得”。

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救景德镇瓷业于衰败,一些有识之士对景德镇进行了改良,主要包括转变陈旧观念,创新振兴*策,规范市场秩序,拓宽市场渠道,激活人力资源,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等。

光绪二十九年(年)五月,官商合办的江西景德镇磁器公司成立。但是,该公司厂房和窑炉竣工后,因资金短缺和人员变动,迟迟未能投产。为了盘活这个“烂尾工程”,在江西道台李嘉德与上海道台瑞澂推动下,景德镇磁器公司于宣统二年(年)更名为“江西瓷业公司”,计划筹集股本银元20万元,每股5元,共计4万股,作为公司的生产资金。也就在此时,张謇应瑞澂之邀,以毁家纾难的热情筹资认购1万股,与公司一班仁人志士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为了创新运营机制,激活企业动力,翌年3月,张謇向清*府农工商部上书,建议“江西瓷业公司”改官商合办为商办,并推荐曾在日本学习陶瓷工业且熟谙景德镇瓷业生产情况的安徽祁门人氏康达担任总经理。康达到任后,为广泛携手商界仁人志士共同致力于景德镇瓷业的振兴,牵头成立了景德镇商务总会,并出任首任会长,为景德镇瓷业的复兴办了许多实事。

江西瓷业公司步入正轨后,雇请了一大批绘瓷名家从事艺术陶瓷创作。画师们打破传统纹饰的窠臼,各取所需,各美其美,瓷艺作品比起传统陶瓷绘画更富人文气息,推动了清末民初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创新发展,对后世陶瓷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江西瓷业公司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同时,着手进行实验改良,在技术上中西结合,如聘请从日本窑业学校毕业归国的张浩采用机械制瓷、试验用煤烧造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公司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技术设施和手段,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新中国成立后,浮梁在江西瓷业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临时性的“试验瓷厂”,原江西瓷业公司门市部改为试验瓷厂的办公厂址;不久,又正式成立了“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年10月更名为景德镇建国瓷厂。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景德镇最早成立的地方国营陶瓷工业企业,建国瓷厂在新中国江西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韩愈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江西瓷业公司如果没有张謇的解囊相助,康达如果没有他的慧眼识珠,在景德镇陶瓷史上都难有大作为。

3

17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逐步以机械制瓷取代手工制瓷,以煤窑取代柴窑,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此外,西方瓷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靠的是通过创办专业学校培养出大批技术工人、开展陶学研究。

在创办江西瓷业公司的过程中,张謇强烈地意识到,“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要改良和振兴陶业,须先改良人;要改良人,须先改造环境——因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革新,瓷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基于此,在先生张謇等有识之士的奔走疾呼下,经清廷农工商部批准立案,在直隶、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方*府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专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于宣统二年(年)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州分厂(今鄱阳高门)问世。

学堂创办之初,即明确了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年,学堂正式招生:陶业本科班学制3年,招收15岁以上高小毕业生;艺徒班学制5年,招收12岁以上具有初小文化的学生。起初,两个班都仅限于男生报读。后来,为了培养女性人才,学校又增设了女子班。学生入学后一律免费住宿,不收学杂费。

学堂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和管理者以日本回国留学生为骨干,注重以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张謇教育与实业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张浩、邹如圭、舒信伟、章继南、江澐等留日人员先后来校任教或任职,这对于一个创办不久的职业学校来说,殊为不易。

学堂的课程设置主要有数、理、化、图案、中国画、史论课等,体现了文理并重、知行合一、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后来,学校结合陶瓷工业的人才需求,将成瓷与饰瓷合设为一个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发展方向。这种因人施教、个性发展、“科艺结合”的办学方法,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堂创办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府倒台,办学资金仅江西省*府勉强拨付,其他各省先后断供。因此,中国陶业学堂年收归省办,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在时局动荡中勉力支撑,艰难前行。

为了拯救在风雨飘摇中濒临倒闭的陶校,张謇忧心如焚,四处奔走。年,他在写给江西省巡按使戚扬的信中极其恳切地说:“吾国*策,实业为重,江西实业,瓷为大宗……该校为改良瓷业之津梁,将来尚拟扩充,并希始终维持,免其作辍。此则实业、教育俱有关系,不能不有望于公者也。”信中,张謇把陶校喻为发展中国瓷业之“津梁”,恳切请求*府继续拨款支持办学,为国育才,其“教育救国”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年,张謇积劳成疾,在家乡养病。是年八月,天太热,张謇抱病出门考察,不料身染风寒,二十余日高热不退,救治无效,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此后2年多,陶校的后来者继承张謇的爱国精神,高擎“勤朴公勇”的校训苦心经营,艰难前行。学校几易其名,先后辗转江西靖安、萍乡、九江办学。年,学校迁回景德镇,易名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为中国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可谓风雨兼程踏平坎坷而薪火不灭。

千年窑火不熄、百载弦歌不绝。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历经沧桑的陶瓷专业学校沐浴着时代春风焕发了勃勃生机。年全国院系调整,陶业专科学校撤销,同时在原校址、设备和部分专业教师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今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前身)。年,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年,学校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经过数十年建设,当年诞生于鄱湖之滨的中国陶业学堂如今已蝶变为一所特色鲜明、学科齐全、校风优良、师资队伍强大、办学实力雄厚、办学成果丰硕、办学影响卓越的百年名校。

年10月19日,景德镇陶瓷大学隆重举行张謇塑像落成仪式,彰显其“父教育母实业”的爱国奋斗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诚朴恕毅”为校训,正是对当年“勤朴公勇”校训精神的赓续与弘扬。

4

白驹过隙,时序更迭,年是张謇诞辰周年。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这是张謇的夫子自道。他一生孜孜追求的“有用”哲学,堪称华夏儿女担当作为、奋发图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张謇的名字是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4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张謇历史功绩的中肯评价。

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称张謇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3个多月后,总书记在视察南通时又满怀深情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水流云在,薪尽火传。张謇所处的积贫积弱的时代,早已随着岁月风烟消失在历史的天际。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陶瓷职业教育、振兴中华传统工艺、重筑瓷国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张謇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强国思想和兴业理念,连同其崇高的人生品格和爱国情怀,犹如海上灯塔,将永远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我们向前奋进。

(图片由本报记者龚艳平、景德镇陶瓷大学提供)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窑火的传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