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石坎寻龙江西名瓷,清远土碗走
TUhjnbcbe - 2022/12/5 21:47:00

石坎寻“龙”----“江西名瓷,清远土碗”走访记

(本网讯记者洪成)是日天朗气清,虽无惠风和畅,却也是个适合外出的好日子。我们一行人寻着石坎古道,来到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石坎片区,寻觅那几百年以来曾经“千灶齐熏,遍地红云”的“龙窑古迹”。

本次清远市和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领导、专家亲临石坎调研,同行的还有对石坎龙窑怀有极大热情的祖孙三代人。

图:进入石坎远处就可以看到醒目的标志

石坎系清远市清新区辖镇。在县境西北46公里,其四面皆为石灰岩山,成陡坎状,故名石坎。明末时期,石坎的陶瓷行业就小有名气,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此次参观了石坎大坑坝樽办厂遗址及附近工厂,该处曾经生产一种名“大肚”瓷壶的产品,之后又以生产土碗、土碟和茶杯为主,手工操作,土龙窑无釉、无匣套烧制。民国15年以后,在石坎、龙颈、南冲等地陆续开办陶瓷碗窑一度达多家,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抗日战争、产业升级、运输方式改变等)幸存下来的瓷厂寥寥无几,名震一时的瓷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图为:石坎大坑坝樽办厂遗址

图为:受强台风影响樽办厂遗址的竹林被连根拔起露出大量陶瓷碎片

当然,这期间也有“回光返照”的时候——据资料记载,民国37年,石坎烧制的精美彩瓷花碗令其恢复了一定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石坎地区的陶瓷厂走上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化的道路。年,石坎瓷器一、二、三生产合作社与石坎瓷厂合并为清远瓷厂,并迁址清城区环城路附近,现名都位置。之后的一段时间,清远瓷厂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年出口瓷器餐具达多万件,成为广东省的日用细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三十四年间的不断改革,石坎的制瓷产业改变,从原来的日用瓷改做工业电瓷后难以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陆路交通的普及以及机械化的生产逼得传统手工业不得不转型,改为生产低值易耗的电瓷。这一改,便彻底改变了石坎陶瓷的命运,从此世上再难听到“江西名瓷,清远土碗”的美誉。

图为:做泥的球磨碌桶,又称球磨木桶

这次参观清末时期使用过的龙窑——虽然现在已多年没有使用,但是透过杂草和瓦砾的碎片,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工人们顾不上汗如雨下,把一个一个匣钵放进窑内,研究着如何能把清远土碗做得更好,更受欢迎,一船一船的土碗漂洋过海......

图为:石坎罗地口原公社联营厂旧窑址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现在仍然坚持与走传统技艺路线的村民刘灶焕的工厂与家,虽然大部分产品是用现代化的半手工半机械式工艺做绝缘瓷生产,但有些日用制品仍保留着古法柴窑烧制工艺,从泥料淘洗,筛选,到拉丕,经两天两夜柴火烧造,中国几千年来的土与火的艺术在这里星火尚存,也算是一份欣慰!

图为:石坎罗地口原公社联营厂旧窑址局部

刘灶焕说,其实靠老法烧制这些低值易耗品已难以维持生计了,但由于是祖辈留下来的技艺,如不去保留的话若干年后就更没有人知道清远石坎为什么曾被称为“瓷乡”了。老刘的这番掏心窝的话道出了老一代清远人的心声。

我们看了早年因为受强台风影响把片区的竹林连根拔起,破土而出的明末清初的樽办厂遗址,泥土中夹杂着一大堆清远土碗碎片,尽管都是残次品,但不难从中看出当年的远销四大洲的辉煌。发暗的青釉和质朴的花纹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看着满地的碎片,我感到既骄傲又痛心,同时明白了抢救清远瓷乡刻不容缓。

若不是刘灶焕和极少数人默默坚持传承着传统制瓷方法,石坎龙窑将不复于世;若不是台风恰好掀开了一层土壤,清远土碗将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若是你我都不愿意去了解当年“江西名瓷,清远土碗”的美誉从何而来,那么我相信,十年之内便不再有人知道我们的石坎瓷乡曾凭小小的土碗,敢于景德镇名瓷试比高。

我们寻着石坎历史遗留的“龙窑”一路追寻几百年来先人们为我们播下的宝贵的“瓷脉”,作为新一代的清远人,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断“脉”,在“古丝绸之路”上有我们“清远土碗”远渡重洋,希望在“一带一路”的春风中,更有“清远名瓷”名扬四海。(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坎寻龙江西名瓷,清远土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