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90后男孩ldquo隐居rdquo
TUhjnbcbe - 2021/2/11 13:49:00
中日建交40周年设计联展/《融》银、瓷?陈英泽No1·壹·陈英泽—陈英泽是一名90后银匠,大学时开始从事金工,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南作器”,主打各种传统兼具现代审美风格的银器。年,陈英泽把工作室搬到了瓷都景德镇。(如今,他在这个汇聚众多手艺人的地方,开启了自己全新的银匠生活。)“我想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壶”。在陈英泽眼里,无论是银壶、铁壶还是紫砂壶,这些茶器都应当符合使用者的气质,而饮茶者形色各异,所以银壶也理应有更丰富的面貌。在银器的制作工艺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更加独立和专注,学习更多传统的工艺,结合体系化的艺术思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流”。对于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陈英泽并不认为前者需要讨论。“一把壶首先必须是能使用的。”在此之上的艺术和审美才是它区别于万物存在的意义。在未来的创作中,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与锤打,让整个行业有哪怕一点的“不一样”。陈英泽将这些视为自我探索的过程,在锻造金属的过程中,寻找着对自己的定义。No2·贰·坚守匠人之心—

设计是生活的表达,陈英泽非常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并用专业的技法呈现。他的作品很少画图纸,大多是靠随机的灵感组合,在设计中也时常加入当代元素。

《石棱》·雪霁?陈英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用机器制作一个银壶,只需要1分钟。但手艺的温度,为银器灌注了生命,制作者为使用者保留了继续与器物交流的可能。

锤制银壶时那千篇一律的锤敲声,在外人看来枯燥单调,但陈英泽却十分享受这个过程,一个壶的成型,可能要十万锤,甚至几十万锤,但不管多少锤,在他心中都只有那一锤,从头到尾。

(“每锤敲一次,似乎都给我一点新的指引,也让我更加清晰知道这个壶的未来的模样,然而一切都是个未知,我想渴望不一样的结果。”)

从年开始,“南作器工作室”已经创立了整整7年,陈英泽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也做了许多尝试,他们开始把不同的材质结合起来制成实用器,比如下面的首饰盒和茶点盘。

(盖子处用了铜,盒体则是木头,一扬一抑,一繁一简。)

(银质的盘和木质的盘托模仿鹅卵石的形态,圆润可爱。)

陈英泽表示:“我总能从各个方面听到一些年轻人对于‘南作器’出品的银壶的喜爱,但是因为贵金属制品的价格因素,年轻人的定制并不那么多。所以,我们开始开发更多的小器物,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使用上手工银器。

No3·叁·生活

这些年来,常伴在陈英泽左右的除了工作室的伙伴,还有两条狗和一只猫。其中一只叫“瘸瘸”的狗是陈英泽捡回家的宝贝,瘸瘸的后腿有一只是断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陈英泽打银的时候,它就趴在他脚下,要么睡觉要么发呆,打银声很吵,却赶也赶不走瘸瘸,久而久之,成了常伴在身的亲人。

陈英泽的打银地点,就在自家小院的树荫下,工作室几个人抬着凳子,拿着工具和材料,一打就是一天。

(陈英泽工作室一角)

有空的时候,陈英泽会约上几个朋友,到景德镇附近的*市淘货。从淘来的旧器物中,研究其制作的工艺技巧,也会去逛博物馆、赏景看画,虽然很多不能精懂,但也乐在其中。

年是陈英泽的而立之年。“前段时间我有点迷糊,有朋友直接跟我说,我现在有点安逸,其实也是实话。住在这个小房子里面,过自己的日子,安逸地顺从自己去发展,没有过多干涉。我没有去控制自己手上的舵盘,只是任他游走。”但其实他也在沉默地思考和反省,关于是否需要进行一些更具课题性和更有方向感的创作实验。No4·肆·作品—《融》中日建交40周年设计联展作品/《融》银、瓷?陈英泽《融》是陈英泽用传统的金属工艺来完成个人观念性的作品,造型语言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塑人物手的局部加之于器型之上,形成疏密对比强烈的视觉。作品的材料运用了银和瓷,这两种材质天然不同,金属锻造的肌理感与瓷面的光洁形成了对比,“银白”与“德化猪油白”两种象征高洁的白色又如此统一。陈英泽用种种的对立和统一,组合出五双手衣袖当风向外、内为中空的造型,空中善恶观者填之,不管所填何物皆该得“融”。《石棱》

《石棱》

?陈英泽

这是陈英泽创作的石棱壶。壶身之上,凹凸不平的纹理,如山沟大谷上的山棱线,纵横交错,逸气横生。壶上的千沟万壑都是来自他对山的认知。因为生于丘陵地貌,高高低低的山棱线,是他记忆最为深刻的风景。《踏雪寻梅处》

《踏雪寻梅处》

?陈英泽

《漏透》

《漏透》

?陈英泽

《雪霁》

《雪霁》

?陈英泽

《初雪》

《初雪》?陈英泽《峦》

《峦》

?陈英泽

陈英泽对现在的年轻人说:

你喜欢安静,就在安静的地方做事;

你喜欢喧闹,就在城市里工作生活。

在自己享受的氛围里生活是最重要的,

谁都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去忍着厌恶的情绪拼命坚持。

今天我们会这样过日子,

就是因为我们很舒服。

好比你选择用文字表达,

我选择用金属、手工艺表达,

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左右之别。

在“匠人精神”这个词变得人人称颂之前,

我们就已经热爱手作了。

(图源自微博

南作器·陈英泽及网络,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90后男孩ldquo隐居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