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青花大王王步青花的料色及技艺
TUhjnbcbe - 2024/9/1 17:24:00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541986.html

估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现在感觉可以再加句话,“平生没看过王步的文章,边不算自称是个玩茶器的玩家”。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了,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听说过青花大王王步的,他的很多瓷器不管是真品还是当代的仿王步风格瓷器都多多少少接触过,但是他的文章呢?相信很多人都是没有看过的,本人也是最近想了解下王步的生平,多方面找资料,才有幸看到王步大师的文章,觉得大师就是大师,写的非常的有水平,看这一篇文章,胜过当今许多茶器商、窑主的见识,现在特地分享这篇文章给大家,让大家也一起看看王步大师的风采。下面转载下正文:

青花瓷器色调幽静,花纹清朗,是景德镇瓷器中一种突出的产品。它利用单一的蓝色,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也就是分出若干色阶,和中国的水墨画同样美妙,在世界美术史上郜占有一定的地位。

提起青花的来源,人们都知道这是景德镇所独创。瓷器画花的方法,本是从陶瓷的彩绘和瓷器的加彩发展而来的。有名的“唐三彩”,西洋人称为虎皮釉,它是绿、褐、黄三种颜色,用一条隔一条的方法来装饰,形成虎斑纹样。到了宋代,抽出配褐紫的钴矿单独烧炼,烧出了呈色发青的色调,这就是瓷器使用青色的开端。同时宋代黄河下游一带的窑厂,发明了釉下绘画的方法,在瓷胎上施以黑色,赭色等绘画,然后上釉烧成,发色清楚稳定,永不脱落,也给景德镇创制青花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瓷器彩绘发展的规律上,一般部是先有釉上彩,后有釉下彩,而景德镇却独特的先有青花,后出现釉上彩绘。不过宋代青花处在创始阶段,发色不鲜明,微呈褐色,有时又散晕在釉下,色料不凝定。到明代,找到了出自南洋的青料--苏泥勃青,经过造瓷工人长期的劳动实践,终于制成了精美的青花瓷器。

研究瓷器者,对于明宣德青花的评价极高。的确,宣德青花发色明艳,色性安定,散晕声瓷器的胎釉之间,青翠披离,画出来以后淋漓尽致,具有水墨画的效果。加之胎土致密而洁白,釉水深凝,器形美观,图案也精细。因有“沉静不出宣德,漂翠诸称康熙”的说法。这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宝贵遗产,也是景德镇青花之所以冠绝全国。借鉴古瓷优良传统的技艺,也不独青花值得学习,釉下彩绘同样有许多高超的技法,如定窑碗内外装饰丰满的花纹,多不见多,钧釉简单到一片叶子,少不见少。它用树叶粘上生白釉,加入未烧的钧釉盘内同烧,效果很好,名为“满盘海水一叶飘”,因均釉烧得流动变化象海水一样,叶形的生白釉则照原不动,这是前人根据瓷土矿石原料,色彩进行创作的范例。解放后,在党的重视与扶持下,釉下彩的推陈出新取得了很大进展,年一批用青花装饰的建国瓷色彩衬托调和,花面结合器型,中外人士一致认为超过了历史水平。已故陶瓷美术家潘庸秉创作的“天青釉云鹤茶具”,汪桂英、王希怀设计的“釉下彩竹节水筒”,也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作品,艺术效果达到理想的巧妙,特别是把青花和釉下彩施之于日用瓷上,使其能够大量生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服务,尤为可贵。

青花发色主要根据青料,明朝青花出名,就由于用的是苏泥勃青,可惜明嘉靖以后这种青料绝迹了,明末清初用的是云南出产的珠明料,珠明料发色稳定,色度适中,也是一种相当好的色料。民国初年景德镇用的做好青料是云南产的李家村料,到解放后我们连小刀刳料也用光了,全市只剩下二十几包小片料,在青料用完之后,我们只有配氧化钴使用。配料本是件最艰巨的工作,何况用氧化钴配成海碧色,作为青花料用,必然有洋味,因为氧化钴本来就是洋料,远不如天然色料优美,它的发色太纯,缺乏含蓄,没有回味,呈色的效果浓烈浮躁,必然有股洋味是不足怪的。面对青料这一实际问题,是不是就没办法解决呢?那也不见得。个人建议可以采用明清的办法,本省的吉安、抚州、赣州、乐平等地,以及浙江的金华、宁波、绍兴等处都生产青料,可以派人前去找寻,加以提炼,做出科学鉴定,这种土料色性安定,使用效果可能不坏。

青花属于釉下彩,釉下彩较釉上彩的局限性更大,釉上彩画在瓷上,只要注意颜色配好就行。釉下彩画在坯上,不但涉及到青花料色,还关系到瓷土原料性能问题。如果胎骨的瓷土配得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到色性的变化,甚至变得奇怪的难看。确如俗话说:“胎里有病无药医。”我们的祖先对原料性能很有研究,往往运用不同瓷土的特点来表现装饰的美,乾隆间“唐窑”利用星子高岭烧后发红这一特性,用它作瓷雕“西厢记送别”的胎骨,莺莺的眼皮施以影青釉。反映胎骨的红、现出莺莺满目血泪汪汪的形象,烘托了“杯酒未尽妾心醉,血泪灰心送君行”的词意。青花直接画在坯上,和瓷土原料关系十分密切。都说明青花瓷的质量,包括青料,瓷土原料,技术设计,工艺技巧等诸问题。

画青花不同于其他彩类,它不是画在瓷上,而是画在生坯上,用笔必须保持高的速度,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你细描细绘,画时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坯体。有人问,青花的写意画怎样学呢?这在我国古典画家有不少优异经验,任伯年想画一个瓜,先用凡红在纸上点几点,后以饱含墨红的笔尖沾一浓墨,就此三几笔画成,现出瓜瓤含子,含得紧紧的,并且皮肉俱全,象是刚才切开还在滴水一样,真是神来之笔。这种本领,我想就是我们画青花的人应该认真学习的。青花是先钩线还是先分水?我说两种方法各有长短。先钩线条,在钩了的轮廓内分水,等于填色一样,因有规定范围,宜于绘很整齐的花纹,画的人容易掌握。可是先钩线后分水,往往会将已画的线条触动,使其模糊不清,再者有了固定范围也受拇束,特别不便于表现写意画,因它要分出轻重和阴阳自然的效果。先分水后钩线,画者可以挥洒活泼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面生动,线条也保证清爽。不过初学的人不易掌握。总括两种分水方法,前者操作较易,但绘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不及后者鲜明、活泼。从效果上看来,先分水后钩线是较好的。混水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坯的厚薄,厚坯可以在水笔上吸较多的水分,可以画慢些,薄胎只能吸少量水,必须尽快的混成。二是紧坯松坯各不同,紧坯吸水慢,松坯吸水快,根据紧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注意气候变化,炎热天气,手掌有汗粘在坯上,混水会剥料应利用早晨凉爽时光混水,干燥天气,坯胎易起坯粉,混合在料内就会起刺,潮湿天气不易收水,坯胎的骨含水未干,混水容易起泡。这些具体问题,不注意也会出毛病。

上面就是王步大师的文章,看了王步大师的文章后,发现王步大师确实是非常看重胎土和青花料的,本人之前发的一篇文章《从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看如何玩瓷》,里面的观点跟王步大师的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

大师,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师的,都需要个成长经历,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扎实的技术,埋头苦干的精神,耐得住寂寞。通过了解时大彬、顾景舟、王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的经历,可以大概推算一下,文人性质的审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大师后期都是频繁接触当代的一些名人,进行学术交流等,王步的大写意画法也就是这么出来的(当然前提一定是需要基本功非常的扎实),否则也就是为功底扎实的匠人而已。

那么,咱们再来看看当前的茶器圈呢?有多少窑口是会有意无意的跟玩家普及或者是宣扬这方面的知识呢?当前的茶器市场确实非常的火热,相比较老春风时期,但是真正肯埋头苦干的窑口确实非常少的,主要是时代不一样了,那时候的环境相对纯粹一点,没有各种干扰因素,可以静下心来做点东西出来,当前的节奏太快了,功利性也更强了,有些有抱负的窑口可能不是不想做,有可能是自己水平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可能大环境在那里,静不下心来做,也有可能好东西做出来了,但没有对应的渠道,总之各种因素非常的多。。。

最后,再说个大家看文章时候可能没注意的小细节,王步作为大师,同时也是位普通人,也有家人的,在上面的文章中,王希怀是谁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花大王王步青花的料色及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