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宜陵五里窑楚陶纪实扬州江都宜陵镇
TUhjnbcbe - 2024/7/2 22:58:00
白癜风吃什么食物 https://m.39.net/disease/a_5898665.html

宜陵五里窑被确定为江都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乃实至名归。在历史的长卷中,江都楚陶那如火如荼的往事依然历久弥新。

陶土的成分和含量比较复杂,因而陶品的质地与性能亦多有迥异。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的陶品俗称“泥制品”,除各种盆罐缸等器皿外,尚有普通砖瓦。而楚陶,则是指除砖瓦之外的土陶制品。长江下游宜兴所产优质陶器为苏陶,俗称“下江货”;黏土陶品产地自古多为鄂东南的大冶、阳新一带,俗称“上江货”;坊间常有“吴缸楚罐”之说,即表明两种陶器的特质、产地。

楚陶的市场流通,在江淮地区曾经波澜壮阔。那一艘艘装满窑货的大小木船从湖北顺江而下,入苏后驶入大小内河,销路便沿河伸展,最后一条条空船又乘风溯流而返。这种态势不知始于何时,又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代。到了清道光初年(),有一支大冶的“上江货”船队入苏后多从瓜洲驶入大运河,达茱萸湾折向东行,沿运盐河直抵宜陵五里窑。经过多年营销,楚商早已熟谙当地商情,觉得天时、地利、人和皆俱,便选此作为窑货的集散之地。

大冶人做生意一般不肩挑叫卖,而以随船行售、分散经营为主,辅以折价批发,甚至整船驳销。亦借助商品集散地,驳货上岸,零售、趸卖,或托沙货店和山竹行代售,获利分成。这样经营,既能占领大量市场,拓宽销路,又使空船早返,提高货运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大冶陶商的生意之妙亦见于代代口传的笑话中,至今仍使后人耳熟能详甚至捧腹。例如一位顾客买货后发现瑕疵说:“坏货坏货!”售者立即接话:“坏货换好货,是福不是祸!”有顾客要买有花的,售者明知有花的暂缺,马上有意将“大”读成第一声调与“花”谐音:“要大得,有!”……打岔也好,调侃也罢,他们都在幽默中将生意做成了,当地人非常欢迎这些“湖广蛮子”。就这样,货满而来,货罄而归,年年岁岁,生意不歇。

随着扬州楚籍盐商开设“大展”、仙女庙湖北木商设立“大兴”,五里窑的楚陶商人在继续流通陶品的同时,便相继落居在五里窑置地、造屋、建窑,正式奠定了苏中陶业的发展基地。据史料记载,扬州湖北会馆的建立,仙女庙禹王宫(湖北会馆)的落成,与五里窑楚陶商人的定居建窑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之中,这绝非偶然,而恰是楚商顺势而为、结伴东进的经营战略。五里窑陶商石姓曹氏在收购大户陈兴五的房产、地产和窑产时,竟遭当地恶顽势力寻衅,幸有仙女庙湖北会馆的斡旋而得以平息。这就说明,当时楚商在扬州地区的生存与发展中是抱团取暖的。

在陶业的发展过程中,百余年来曾一度以五里窑为辐射原点,频频形成窑户的流动扩展。如从五里窑迁出而设立的新窑点,就有苏州的阊门、东台的西溪、扬州的七里甸、仙女庙的七里庵、丁沟的乔河及本地的许家渡等,最后由楚迁苏常、居五里窑的是石、曹、冯、柯四大姓氏。其中,石氏与曹氏为表亲关系,于道光二十四年()冬因一场家庭惨遇而形成了“石姓曹氏”这支特殊的家族,并繁衍至今。近年,楚陶商后人相继往大冶祖籍寻根,让五里窑楚陶的探究接上了历史的断链。

陶业不仅是低端手工制造业,更是一项独门绝技,称为“陶艺”,已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那制陶的场景,现在常能从景德镇或宜兴陶工的影视镜头中得以重现。陶工们不用任何模具与样板,只靠双手,使黏质土团在飞旋的车盘上伸缩延展,游行自如,像变戏法一样,片刻成型——或坛或罐,或盆或钵,平如磨,圆如车,孔如镗,尺如量,实在神奇之极。难怪昔日抗日游击区大陆乡的开明学者潘捷之先生初见制陶,惊羡不已,继而赋之:“方圆不需规与矩,功夫自有手和心。全仗心灵生造物,但凭手巧夺天工。”如今楚陶后人冯世文仍收藏着一座秀珍宝塔,简直可与紫砂珍品媲美。凡亲眼初见制陶的人,无不叹其不可思议。

宜陵镇

黏土陶品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兴衰的。八年沦陷期间,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濒于倒闭,宜兴陶窑又遭日寇炸毁,这时五里窑的泥陶反而出现畸形发展,甚至连泥质碗盘也能畅销。随着社会的进步,泥陶空间逐步让位于陶瓷、玻璃、塑料、铝与不锈钢等制品。如今,市场上只剩下泥质花盆尚在苦撑颓势,那是因为它独特的可透性,在扦插与育苗中发挥着“余热”罢了。

五里窑的陶商们很善于做出业务经营调整,在落居五里窑不久便又融入当地的砖瓦业,使得他们的陶业更名副其实。抗战期间,为了抵制日伪掠夺砖瓦建炮楼、碉堡,陶商们毅然关闭了全部砖瓦窑而只烧制盆罐。解放后,五里窑的土陶产品除了砖瓦外,大多为曹王林园等花木产地烧制花盆。直到年兴建五里窑船闸,所有古老而传奇的陶窑才寿终正寝。至此,从湖北传入江苏的传统制陶业在五里窑这块土地上生存了多年,最终归于历史,并以另一种方式——不可移动的古遗址活在当下,向现代人解读其可圈可点的曾经。

五里窑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楚陶商后人对此十分珍惜。为追溯由楚迁苏历史,冯氏后人于年与年两次往大冶祖籍寻根;石姓曹氏后人于年编纂记录东迁年沧桑的《玖余东志》,年10月与11月两次往大冶祖籍寻根,年与年在五里窑船闸建成与船闸通航50周年,发表一系列楚陶文章,纪念五里窑楚陶历史,缅怀楚陶先辈对五里窑的贡献。

如今,打开《石氏宗谱》与《冯氏宗谱》等关于楚陶历史的典籍文章,那往日的时光岁影,远去的黄昏黎明,久违的先人至亲,沉浮的世纪风云,一字一句,一文一图,都在诉说着大箕山麓与大运河畔的携手联姻,倾诉着楚根苏苗世代不忘的两地情怀,闪烁着五里窑楚陶永不湮灭的文明之光。

(据曹梦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宜陵五里窑楚陶纪实扬州江都宜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