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读千年青与白全球史视野中的景德镇澎
TUhjnbcbe - 2024/6/30 16:28:00
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青白城市景德镇:中国瓷器与近代早期的世界》,何安娜(AnneGerritsen)著,剑桥大学出版社年2月出版青花瓷是全球贸易中流通量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一千多年来,景德镇地区制造的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青瓷最早出现在九世纪,到十一世纪时,由于宋真宗对青白瓷的喜爱,而将其年号“景德”赐予瓷器产地昌南,景德镇因此得名。到十三世纪末,钴蓝色的使用使得景德镇瓷器大受欢迎,并开始了畅销海外的时代。直到十八世纪末,由于其他陶瓷产地的竞争,景德镇才渐渐失去独特地位和竞争力。标题中的“近代早期”,指的就是十一到十八世纪的时段。何安娜教授把本书定义为景德镇的历史而非瓷器的历史,是一部全球史而非中国史,是在跨文化、跨语际和跨学科的背景下对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与瓷器相关的部分更侧重瓷器贸易的文化史,包括其背后的意义和表征,并非只是瓷器本身。作者从四个角度分析,包括海内外不同地区的大量客户需求,中国商船持续性的出海远洋贸易,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参与扩展了贸易市场,以及使用中国以外的矿物材料——如中亚地区,认为景德镇的历史是全球史。这里的全球(global),内涵上包括跨边界性(transboundary)、流通性和互动性。因为,虽然景德镇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制造瓷器的物质条件,比如高岭土、水源和木炭,但却是“地方和全球市场的持续性的互动”,包括物的交流、人员流动和观念沟通,促进了地方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革新。以上所述的互动构建了不同的、超越传统边界的交流空间。

关于区域和跨边界研究,学界仍存在争议。作者认为这并不妨碍把地方和全球整合起来看问题,地方和全球是连接的而不是割裂的,且这一连接是动态的、多方参与的、多层次的互动网络。作者认为,经济史研究应该把关乎亚洲贸易的部分放回亚洲进行考察,以景德镇为例,要看到中国的管理者、工匠和商人的主动性和作用。进而,把陶瓷看成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本书证明,物质和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中国和世界是难以分开单独研究的,经济和贸易背后也可以看到消费的渴望和美的愉悦。

本书前两章讲景德镇的十一和十二世纪的历史,其中,第二章着重讲述景德镇陶瓷如何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朝廷认可并得名“景德”。朝廷的认可促进了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贸易和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窑厂也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改变和调整,这一互动凸显了景德镇的全球性特征。事实上,早期的贸易成功,不只是因为陶瓷品质和海外市场需求增加,更是因为双方的良好互动。第四、五、六章考察青色装饰图案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青花瓷的出现,得益于钴蓝色提炼技术。钴蓝的使用,也是早期中外交流的证明,十三、十四世纪的中国和中亚都有钴蓝色的使用痕迹,而景德镇的蓝色颜料中有波斯地区的矿石成分。青花组合和几何图案的使用,则得益于元朝与中亚、西亚的交流增多,以及上釉下彩技法的南传。关于十五、十六世纪,作者重点考察了江西地区的各窑之间的互动、青花瓷如何融入异域文化并被赋予新的含义,以及地方互动与异域传播的关系。

第七到十章着重分析十六世纪的景德镇的空间关系,如管理空间、地理空间和烧造空间。通过对地方资源、产品和工匠的管理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景德镇大量的市场需求和工匠参与,可以与英国的近代早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进行对比,与大分流的讨论产生对话。第十一章分析十七世纪的贸易情形,下文将详述。第十二章回到现代古瓷市场,展示当今景德镇陶瓷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由于时间和金钱的限制而产生的考古挖掘困难,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瓷片贩卖的管制不利以及赝品问题。

全球贸易网中的景德镇

本书的主要部分是对景德镇的分析,作者详细分析了烧造空间,品质、形制和用色的变化,工匠与官、民窑的关系,以及材料的流通。但是,本文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读千年青与白全球史视野中的景德镇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