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代瓷制饮食器的装饰技法,以及动物类纹饰
TUhjnbcbe - 2024/5/14 16:54:00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瓷器的装饰就是指通过运用工艺手段来对瓷器外表进行美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装饰技法与装饰内容的呈现,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思想、贵族的喜好以及制造工艺水平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陶瓷装饰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了较为丰富的装饰。经过漫长的演变及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有了成体系的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法,和丰富的多彩的题材内容,下文便从装饰技法与装饰内容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宋代瓷制饮食器的装饰进行研究论述。

一、装饰技法

1.刻花

瓷器刻花装饰是指在尚未干透的胚体上用质地较硬的工具刻画出各种深浅不一的装饰纹案。刻花这种装饰手法在宋代十分普遍,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刻划花”。刻花纹饰的特点在于,首先在胎体上刻出纹饰轮廓,然后再剔除轮廓周围多余的涂料,用以突显出纹饰的立体感。

刻花手法出现的时期较早,经不断的发展与改进,到了宋代,这种技艺被加以发扬,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各大窑口皆有使用。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方的龙泉窑与北方的耀州窑。

其工艺手法较之前有所不同,主要为不再耗费大量时间去慢慢剔除轮廓线以外的胎土。而是沿着轮廓线用斜刀削的方式刻出纹饰的阴影,从而能更为便捷地制造出立体效果,这样所刻出来的线条也更为柔和流畅。

2.划花

划花是指在未干的胎体上用硬质的针状或签状工具划出线条状花纹的装饰技法,与刻花的不同在于划花的装饰线是内凹的阴纹线条,不具有立体感。宋代的划花线条较为纤细,大多以单线为主,所绘制出的装饰纹样极具表现力,如珍珠地划花便是这种工艺的巅峰之作。也可与刻花、剔花相结合使用,用于描绘出纹饰的细节部分。

如植物的脉络;人物服饰的褶皱;五官的刻画;动物的羽翅等,线条大多细腻流畅,纹样栩栩如生。除了单线条外,宋代还有多线条的划花装饰手法,是使用篦状工具一次性在胎体上划出多根并列的线条,多用于表现波浪纹及植物的纹理。这种线纹更为细密柔和,上釉烧制之后显得极为秀雅灵动。

3.印花

印花装饰所呈现的效果与刻花类似,但效率比刻花要高出很多。印花的技术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刻有装饰纹案的模具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拍印出纹饰。这种方式十分考验制瓷匠人的技术水准,需准确地将纹饰拼接在一起,而且一小块一小块地拍印在瓷胎上也较为费力。所以经过不断的改良发展,到了宋代,开始兴起模印印花方式。

模印印花是使用刻有纹饰的模子制胚,也就是将瓷胎附在刻有阳纹或阴纹的模具表面,然后按压胎土,使纹饰整个印在胎体上。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瓷器的生产效率,也使印花可批量快速生产,产量大为提高。印花装饰在宋代十分流行,许多瓷窑都采用了这种加工工艺,如耀州窑、景德镇窑、定窑等,所出产的装饰纹样都极为细腻优美。

4.剔花

剔花工艺是指把胎体上除纹饰以外多余的部分剔除掉,通常有留地剔花和留花剔地两种表现手法。前者使在已经施过釉的胎体上,剔除釉料,露出胎色用以装饰。后者是先在胎体上包裹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样,再将除纹样多余的部分剔除,使留下的纹饰凸起于胎体之上,用于体现除浮雕的效果,上釉烧制之后,纹饰细致、生动。

剔花装饰始于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的磁州窑,这种技法在宋代得以被发扬光大,其中较为代表性的表现手法釉黑地白剔花或白地黑剔花。这种剔花的制作方法是先后两次施黑、白二色的化妆土,然后刻绘出纹饰,再剔除表层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在不伤到下一层化妆土的同时,露出其妆土色彩,最后施透明釉烧制而成。所呈现出的产品纹饰立体感较强,具有精美古朴的艺术效果。

5.贴花

贴花主要分为模塑贴花和剪纸贴花两种。模塑贴花,是将模印或捏塑制作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泥坯纹饰,用坯料泥浆粘贴在已成型的瓷胚上用以装饰。越窑青瓷中的“龟心荷叶纹”、吉州窑青白釉菱花口盘的贴龟纹、龙泉窑青瓷的双鱼纹,都是宋代典型的模塑贴花装饰手法。

瓷器剪纸贴花的技法为宋代吉州窑所独创,是将剪纸艺术移植到瓷器上的一种装饰手法。具体手法是将剪好的纸样贴附在未施釉或只施了底釉的瓷胎上,经过再次罩釉后,揭去纸样烧制而成,根据纸花装饰在胎体和釉层的使用位置不同,可分为釉上贴花、釉中贴花和釉下贴花。

剪纸贴花的装饰题材丰富,常见有龙凤纹、花鸟纹、动物纹、文字样式及民间节日所用的喜庆绣花纹饰。吉州窑最为著名的贴花技法为木叶贴花,其制作方式与剪纸贴花大体类似,是用自然中真实的树叶,将其浸泡施淡釉之后,贴在瓷胚上入窑烧制,烧成后树叶呈灰状,但其基本形体还有所保留,甚至连叶片上的植物脉络都能显现出来。

6.堆塑

堆塑是采用手捏或套模制作出瓷器的立体纹饰和造型部件,再将其贴附在胎体上的一种装饰手法,具体可分为堆贴和塑贴。塑贴就是将无法在拉坯中一体制作的器物部件,运用手捏或雕塑这两种方法制作成形,再贴附在器物表面。通常用作制造一些小型装饰物,如器物的盖、流、钮、把、贯耳及小型的玩具、小动物等。

7.堆贴

堆贴的技法不同于雕塑,它不是在胎体上雕刻出立体装饰,而是将制作成形的纹饰堆贴在器壁上,用以呈现出浮雕、圆雕及半圆雕的装饰效果。相比于雕塑,堆贴纹饰的表现力更为突出,造型样式也更为丰富,装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堆塑上的壶流与提梁,就是一条堆贴螭龙,其形体流畅自然,极为精致巧妙。

二、装饰内容—动物类纹饰

早在新石器时代,动物形象就已经出现在各种生活器皿的装饰纹样当中,在古代神学的影响下,还致使一些动物纹样具有玄幻的神仙色彩。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动物纹样愈显丰富。

除了传统的鱼、鸟纹,还有了各种飞禽、猛兽,甚至昆虫纹样也开始流行起来,包括传说中神禽瑞兽也被大量的运用到瓷器装饰当中。并且其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思想影响下,逐渐变得相对柔和,从狰狞凶猛的权利图腾转化为象征着吉瑞祥和的精神寄托。

1.龙

龙在早期是被作为部落的图腾,从周朝开始与皇权结合之后,就一直被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帝王所青睐,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在皇家所使用的瓷器中,往往都会有龙纹装饰,所呈现出的形态样式,也多为时代社会精神的集中表现。

宋代龙纹装饰布局规整,造型纤秀,写实性强,形态多样,有盘龙、游龙、腾龙、单龙戏珠、双龙戏珠等样式,常与祥云相伴,极具神采,庄重威严。在民间用瓷上也有许多龙纹装饰,定窑、磁州窑都有烧制,其与宫廷龙纹的区别在于其形态偏向素雅秀美,技法也相对粗糙,整体效果更为平民化,主要为表达吉祥、美好等含义,深受人民的喜爱。

2.凤

凤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一种神话动物,在殷商时期就已被手工匠人绘制成装饰图案应用在青铜器当中。关于凤的特点,许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提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纹龟背,燕颔鸣喙,五色备举”。

凤的造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受本土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包含了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等多方面的文化特征。发展到宋代,其造型基本稳定在鹦鹉嘴、锦鸡头、鸳鸯身、仙鹤足、大鹏翅,尾作云卷或花草状,极为绚丽多彩。形态有单凤盘圈、双凤对舞、多凤环绕等,周身多围绕着花草云纹用以辅助装饰。整体效果生动秀丽,极具吉祥如意的蕴意。

3.摩羯

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河水之精,长有兽头利齿,鱼身鱼尾,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早期摩羯纹多见于金银器上,至宋代逐渐开始用于瓷器的装饰。宋代摩羯纹的造型特征为长鼻上卷,鼻下两卷须,口大张,獠牙外露,长舌,眼圆睁,眼后螺旋羊角绕一小牛耳,头顶有角,头部形象类似于龙头,颈部有粗鬃毛,鱼身鱼尾,腹部有足。

宋代摩羯纹常见于耀州窑所生产的瓷器当中,构图样式丰富,通常与其它鱼鸟纹饰共同出现,相互盘旋环绕。也有作为主体被刻画于器物中心,四周围绕着水波花草,纹样大都刻画得非常细腻,显得极为灵动活泼,清新有趣。

4.鱼

鱼纹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作为装饰绘制于陶器上,是最为常见的动物纹样之一。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社会的发展,鱼被人们赋予上了吉祥的寓意,也逐渐从简单的几何纹衍变成灵动写实,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

在宋代的瓷器装饰中,鱼纹的应用十分普遍,许多窑口都有烧造。风格多样,有单鱼、双鱼、多鱼不等,成平行、对称、首尾相对、相互环绕等排列方式。常见形态有鲤鱼、草鱼、鲇鱼、鲫鱼,多用于辅助纹饰,也有作为装饰主体。宋代鱼纹样式极为丰富,画面生动有趣,给人以妙趣横生的视觉感受,具有清新灵动的视觉效应。

5.鸟

宋代瓷器装饰纹样在文人思潮的影响下,偏好于描绘自然中的各种动物,其中鸟类纹饰便是当时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样式。宋代鸟类纹多用作于辅助纹饰,常与花草、山石、水波或其他动物纹样共同出现。

也有一些如大雁、仙鹤、孔雀、鹦鹉、喜鹊、鸳鸯等具有特殊精神寓义的鸟类,会被当作主体纹样进行描绘。鸟类纹样形制极为丰富,构图千变万化,具有美好、幸福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自由、和平的热切追求。

三、总结

装饰技法,是指用各种工艺方法对瓷器进行装饰,其主要的呈现载体为瓷胎与瓷釉。宋代在继承唐代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因工艺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风尚的变化,制瓷匠人在器物的适用合理范围内,还创造了许多更精湛独特的装饰技艺。这些技艺统称为胎装饰,是指直接用硬物在瓷胎上进行雕刻、绘制,从而生成各种装饰纹饰。

宋代瓷制饮食器胎装饰的方法种类丰富,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剔花、贴花、堆塑等。纹饰是瓷器的主要装饰内容,在陶瓷的发展中,一直深受瓷器制造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瓷制饮食器的装饰技法,以及动物类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