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天府会客厅少城老街巷里的一抹温柔花鸟
TUhjnbcbe - 2024/3/14 9:10:00

谈起对柿子巷的记忆,现在也都模糊了不少,依稀只记得长辈口中的“柿子巷啥都有就是没得柿子,好多关于老成都的记忆都在那儿找得到”。只因儿时的一次路过,便记下了这条没有柿子的小巷弄,趁着秋高气爽的时节,决定重游一番。

作为“顶流”宽窄巷子的邻居,柿子巷却显得格外自洽且静谧。巷子不长,不足米的距离其实十来分钟就可以逛完,而我却在这里待了一整个下午。刚踏进柿子巷时,青砖白瓦便浮现在眼前,越往里走,小百货、老茶馆也在散发着自身古朴的气息。即便当年那棵以之命名的柿子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还是会在巷子居民的闲谈中听出它的点滴。

如今的柿子巷已然与之前不同,在保留了老成都印记的同时,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花鸟虫鱼陶艺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刚走到门口时被一个小篮子吸引住,里面装有小巧精致的陶瓷小物件,不乏茶杯、碟子、小碗等。推开门的那一刻便被一股原生态的陶土味给迷住了,走向店铺深处,看见一片不太大的工作台,店主吴倩正在忙活着下一批陶器。一句“随便看”过后便继续忙着捯饬手中的陶器。倩老板在一旁安静的做着陶器,而我在一旁欣赏着一平方美术馆的各类展品。待她忙完之后我便走到她的工作台前,就着这些陶器们跟她攀谈了起来……

本期天府会客厅邀请花鸟虫鱼陶艺店主吴倩,与她一起聊聊她与陶艺的那些事儿!

T:天府会客厅W:花鸟虫鱼陶艺店主吴倩

T:简单跟我们讲讲花鸟虫鱼陶艺的来源吧(包括开店时间、店铺选址、取名等)

W:我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遇到了正好也想开个小店的朋友,恰巧她家住在少城街道,当时我们就决定在周围找一个铺子。槐树街当时有一个装饰城,整条街都是卖橱柜的。因为想着定位是生活器皿,所以以为会有所契合,只在这里开了一年,就搬至同仁路。

至于店名花鸟虫鱼陶艺的话,是和朋友一起想的,灵光乍现的捕捉到了,也没有特别所指,花、鸟、虫、鱼都是大自然里的常见生物,是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的生命力和美好。

T:这家店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区别于其他的手工陶艺店,它更像一个小型的陶艺展厅,当初设计布局上您是怎么考虑的?包括花鸟虫鱼的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呢?

W:其实并没有特别的设计风格,开店多年,对器物的陈列已有自己的方式习惯。空间也未做破墙处理,为节约成本,尽量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发挥。

店里的产品主要以生活器为主,餐具茶器花器,以实用易收纳为先,视觉感受还算是质朴温暖。这和最初选择合作的作者也有关,大家风格一致,在一个大方向内各自进步。但是对展厅里展品的选择,会更倾向于在工艺和观念上跳脱常规的作品。

T:有注意到里面的一平方美术馆,是真的只是一平方吗还是取名上的趣味?

W:年,店铺搬迁至柿子巷,一间小铺。当时在店内留出一张展示桌,刚好一平方的展示面积,不定期举办小型展览。

取名:一平方美术馆

年平行移动到现在的店址

固定展厅有大概十平方

展厅扩大初衷不变

一平方美术馆想要捕捉和留存下来的亦是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和“少”

T:一平方美术馆至今已经开过了不少次展览,每次展览的主题都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呢?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展品可以说一说吗?

W:建馆到现在五年时间,一平方美术馆已举办过十七场展览,最小的作者六岁,最长的作者年逾花甲。这其中过半的展览是作者艺术道路上的首展。其实有意思的展品太多了,印象深的也有很多。

每一次的展览都很特别,作品也都能打动我,就说说第一个展览吧。作者是朋友的父亲,年轻时打过几年铁,主要是制作农活工具和一些家里时常会用到的器物比如火钳、铲子一类。

这些年岁数大了,闲下来在家又开始升起了炉灶,把收藏了几十年的老铁块回炉重塑,敲打出现代生活会用到的日常小物,在两个儿子的鼓励下,作品数量渐增,种类也开始涉及到茶道具、香道具和摆件。

这次展览后,作者在老家重新改造了工作场地,更加投入地工作。对于晚辈来说,最希望的就是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有所热爱。只要体会过创作的快乐,晚年生活就不一样了。

T:能给我们讲讲做陶的大致步骤吗?包括店里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吗?

W:简单的大致步骤就是:备泥、塑形、修坯、干燥、施釉、入窑。当然这只是大致步骤,根据不同的方法,还会有更多细致的步骤。

店里的器物主要是我和同学朋友们做的,我的占少数,不多。作者都是很多年合作下来的,自从在店里有了一个小工作室,加之疫情原因我已经好些年没有回景德镇了,新作者认识的不多。有点像器物店的“侯孝贤团队”。这对求新求变的市场和消费者来说确实不是好的方式。因为更新比较慢,往后还是想把重心放在个人工作室上。

T:为什么会有做陶艺店的初衷的呢?在我们看来做陶艺是个极其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并不相符,你会有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吗?(比如作品售卖,收入等等)

W:因为自己是陶艺专业毕业,对这方面的信息接触得多一些,当时除了北京上海有一两家陶艺店,包括景德镇都没有,当时都是作坊和批发市场。但就是有一个直觉,在成都开一个售卖手工陶艺的器物店能够生存下去。对自己的审美和眼光还是挺自信的。

经济压力主要来自房租,几次搬迁也是因为租房的不稳定性。生意不好的时候这个店铺对我来说就是工作室。一个即可以干活也可以直接接触到客人的地方,会直接接收到他们对器皿的反馈。

T:对于陶艺来说,你一直在不断挑战新的视觉表达,如何更好的驾驭创作材料呢?能和我们谈谈你的创作历程吗?

W:其实店里的器皿大多数都没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生活器皿主要还是要好用好看,适合承载食物。并且作者都是从业很多年的专业人士,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创作思路,除非定制,我一般不会干涉。我自己呢,在成都建立工作室以来,也还在摸索练习中,还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

T:我有看到店里有张日历样式的年的陶艺作品,这件作品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W:日历是年底做的,当时文创店都在销售来年的纸质日历,我想应该为即将过去的一年留下点什么,就做了这个陶瓷日历。后来也有客人来定制一些对他们来说有特别意义的日期。

T:陶艺瓷器在世人眼光中都是高屋建瓴一般的艺术品,你们是如何做到,在生计和保持器物出尘气质中保持平衡的?

W:我觉得高屋建瓴、出尘气质更多的是指历史上的宫廷贵族器物。即使当时的民窑器物也是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近年随着经济增长审美进步,手工艺回暖,是物质也是精神的需求,生活器皿还是要让人感受到温暖亲密。

T:花鸟虫鱼陶艺一路走来,可能最早从默默无闻的小店到现在被大家打卡熟知,你在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W:花鸟虫鱼陶艺今天已是15年,其实一直都是开在僻巷的默默小店,后有一波小店打卡热潮,对器物店来说没有太大区别,但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新顾客。热潮过后加之疫情反复,来店里的还是真正喜欢器物的人,偶尔来选两样,给家里添置或者送朋友。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气氛,细水长流。

T:新经济下,陶艺已经脱离了传统工艺的束缚,纷纷开始尝试新的材料、新观念的表达,甚至拥有一些跨界IP,在你接下来的创作中,有新的探索的方向吗?

W:对其它材质还是很有兴趣,但也是偏传统的材质一些。比如玻璃比如漆器纸浆之类,至于探索尝试,我觉得还是先和泥巴再亲近一点再谈新的探索吧。

T:你觉得在当代艺术环境下,中青年的陶艺艺术家生存状态如何?会有什么优势或者是劣势?

W:我对当代艺术的现状不算很了解,因为多数时间都是在店里在工作室,接触的信息有限。陶艺除了器皿雕塑的创作,也确实有一批作者在尝试装置、更张扬更先锋的观念表达。

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包括陶器,也许留有瑕疵,器物才显得那么生动,就像吴倩一样,在这条老街守着这间小小的陶艺店,也成了她的一种生活。

嘉宾资料:

吴倩,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花鸟虫鱼陶艺店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府会客厅少城老街巷里的一抹温柔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