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成为瓷器收藏家的秘诀是什么老藏家记住三忌
TUhjnbcbe - 2023/9/14 16:40:00

从踏入收藏的大门开始,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四十年来,只有这一个爱好自始至终跟随着我走南闯北,东奔西跑。从早年的小白到今日的藏者,一路走来,得出一个结论:要成为收藏家,最忌三点,跟风,交流和炫耀。

近日跟大家聊到,最早的那一批收藏者,99%都阵亡了,没有坚持到今天。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真知堂总结出古玩行前赴后继那么多玩家阵亡的原因,无非就是犯了三忌。

第一忌,忌跟风。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但凡在古玩圈里玩了十年以上的朋友,那基本上都是场场不落。每到周末,一定会在古玩市场上见到他们。时间久了,自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问题,就产生了藏家之间的转让行为。

以笔者为例,当年在长沙清水塘古玩市场,就出现过很多次刚把东西拿到手,还没出市场大门,就有人加价要求转让的事。八百拿的,转手一千八,两千八出手很正常。

每周都有新人加入到古玩收藏的大*里。只要一看他拿东西和问价还价的姿态,新手基本上一眼都能分辨出来。

网络没有出现之前的古玩市场,信息不对等是高手捡漏的根本原因。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相关的文物鉴定书籍,更谈不上彩图。有很长一段时间,真知堂几乎总是泡在湖南省图书馆,把馆藏那些和文物有关的书籍翻了个烂,还抄录下大篇文字,所以才能慧眼识宝,从一堆旧货破烂中屡屡找到那些古代瓷器。

网络开始出现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了。顺应潮流,真知堂成了中国第一代网民。第一台电脑,还是贷款买的,那时候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网上的信息量也不大。没在网上找到多少文物鉴定的知识,却迷上了游戏。一笑。

在市场玩久了,市场信息就很发达。

张三拿了个砚台卖了大几千,买家说这是明代,第二周市场上就出现了不下十块类似的砚台。李四弄了堆木雕花板,卖给一个大老板,狠赚了一笔。第二周市场上就出现大批类似的雕花木板。绝大多数都是从古建上拆下来的。

什么东西好走好赚钱,收藏家也就容易被带偏,跟风收货。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抗拒。

早期市场上比较多的瓷器,只有两类:一类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日用瓷,有个大几十年到小几百年。一类就是六朝青瓷,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类瓷器当时就是很多,市场上价格也不高,品相好,器型少见的才过百,一般的玩意几十块钱就能拿一件。

为什么说收藏家忌跟风呢?

多数在市场上混得好的收藏者,什么好卖收什么,并不是自己喜欢。绝大多数的古玩店主,更是如此。结果确实在那时候赚了点钱,却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到代的好物件。真知堂之所以玩瓷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只有古瓷没人懂,几乎没人要。而青铜器,高古玉、老家具这类玩意,基本上都要价不菲。就算是农民,也知道青铜器,古玉和家具值钱。

第二忌,忌交流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一般来说,互相交流是提升眼力和水平的好方法,为什么真知堂说忌交流呢?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算是今天,这种说法依然是正确的。

哪怕到了网络发达的今天,真知堂依然秉持着“不点评,不发言,不鉴定”的原则。很多收藏者,玩了十几年,去他家一看,满屋子要不都是破烂,要不都是赝品,却没看到几本研究书籍。

其实收藏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只有靠自己不断的钻研和不断的实践。

你如果自己不懂,到处跟其他人交流,就只能上当受骗,买进一堆找不到下家的货色了。

由于中国收藏界有几十年的文化断层,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场上再次出现这些古玩的时候,旧的那批识货者基本上早已金盆洗手数十年,只有极少数人,如孙瀛洲,耿宝昌等人得以进入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单位,成为体制内专家。而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过程,更是对中国文物的一场浩劫。所以,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古玩再次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它已经和这个市场隔绝了二十年了。基本上所有收藏者,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马未都亦然。

所谓的高手,无非是读过几本民国时期的古董书,如《钦流斎说瓷》,《陶雅》、《景德镇陶录》等。这些书,也是耿宝昌的师父孙瀛洲的师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真知堂和孙瀛洲先生也算师出同门。录一段在下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学习。

“明代瓷品款识盖有种种:有凹雕款字而挂以黑釉者,有印花者、有绘花者、有雕花者。最奇者以永乐窑底绘狮子滚球,球内藏款字,至为罕见。其次则嘉靖官窑,底款有书作环形者,又有于器之中心书字者,亦殊特别。若底之螺旋纹及当时制器手法之事,与款识固无涉耳。明代官窑题某某年“造”字样,亦有用“制”字者,清代则改用“制”字,罕见有用“造”字。”《钦流斎说瓷》

所以,当初真知堂如饥似渴的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古籍,掌握了前辈的鉴定精要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闷头买买买。反正这些东西,在古玩市场上也罕有人认,特别是高古瓷。

以古籍为师,以实物为辅,这才是收藏家登堂入室的捷径。自己不懂,到处跟人聊聊聊。这对收藏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只能人云亦云,一头雾水,最后放弃。

所以真知堂建议大家,对于不明来历的网络瓷器图片,坚决不看。免得看脏了自己的眼睛。千万别相信那些嗓门高的人的说法,什么博物馆的都是垃圾货,只有他手上的才是真精新。以真知堂三十多年在南北方市场的眼学所见,真的高古瓷,高古玉永远都是极少见的东西。

与其跟那些别有用心,不懂装懂的人交流,不如老老实实拜一个学识渊博,人品好的老师。这就是圈里所谓的“入对门,跟对人”了。

第三忌,忌炫耀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收藏这么多年之后,过眼和过手的瓷器,真的是要用几十节火车车皮来装了。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要想成为大收藏家,还是那句话,小赢在智,大赢在德。

德不配位,必受其殃!

头条上有些朋友,口口声声自己天下第一,其实根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可能确实也收藏了一些东西,但你要是跟大威德爵士等人比起来,差距还不知道有多大。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话,在中国文物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此话不假。

以高古玉鉴定为例,有人跟你说看这个刀工,看哪个玉料,不是某种工艺的肯定就是新仿品。

其实,真正的高古玉器,商代才出现了和田玉,西周时期真玉多为王室占有,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多都用地方玉,战国时代诸侯们才大量使用青玉。以玉质论价值可以,论真伪则很不恰当了。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琢玉工艺更是良莠不齐。

早期的琢玉,用的是它山之石。并没有青铜坨具。原因有二:

首先是东周之前的青铜极为珍贵,周王赏赐的几十斤青铜(当时叫做吉金,计量单位为朋),受赏者都舍不得使用,基本上都用来作为祖先的祭器。当时根本没有青铜农具,都用来制作兵器。西周早期青铜价比后来的*金,怎么可能用来制作琢玉的砣具?

其次,铜如果不加锡,则特别软,紫铜制作的坨具,用手就能弄弯。而加了锡硬度高的青铜,则特别脆。所以早期的武器,极少见青铜大刀,都是短短的戈和矛,就是这个道理。用青铜做的砣具,砣杆的直径只有几个毫米,很容易断,所以直到青铜大量普及之后,春秋时期的玉器才开始大量使用砣具琢玉。到了汉代,钢铁普及,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游丝毛雕和汉八刀”,并不是有了切玉如切泥的昆吾刀。

搞明白了真知堂说的以上这些原理,如果你悟性高的话,你会发现高古玉鉴定真的不难。

有点跑题了,说回来。真知堂总结的第三忌,就是忌炫耀。

收藏古玩,是一个需要静心的过程。往往研究十年,一无所获,却还得开卷有益,继续下去。说不定哪天,你梦想中的古物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关键是到时候你能当机立断,立马给钱。

而所有的喜欢炫耀者。基本上都是小富则安,有了几件好东西之后,再也静不下心来研究和学习。这样最多就只能有小成,成不了大家。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厚德者载物。

所有的古董,基本上都是古代达官贵人之物。行内有句话,叫“镇得住”。你若德行不够,镇不住这件古物,那么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历史上这种事情实在太多,珍贵文物谁拿着谁倒霉,问题就出在炫耀二字上。你细细品味一下。

诀窍只有一个

跟大家聊了这么多,那么怎么才能成为大收藏家呢?

诀窍只有一个,虚心学习和不断购买。

书,只有借的才能读。古物,只有自己花钱买的,才会去研究。笔者几十年收藏下来,就只有这个诀窍。只有深入研究之后,你才能搞懂那些真真假假的东西,到底是古物还是新物。老东西看多了,眼力自然大进,也就不容易上当受骗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为瓷器收藏家的秘诀是什么老藏家记住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