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国工匠邓希平,打破社会偏见,一生风华锻
TUhjnbcbe - 2023/8/2 20:16:00

出生于40年代的她,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因此她要用知识报效祖国。走上那一段通往景德镇的学瓷之路后,她一生都没有回头。将毕生所学的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颜色釉的生产之中,是她一生无悔的决定。她用科研成果让那个时代的人看到了读书是有用的,女性也能在科研的事业上做出影响行业的成就。

采访

小雅

撰文

小雅

图片

邓希平提供

通往新世界的门

年夏天,邓希平坐上了从南昌开往景德镇的长途汽车。车子行驶在全是碎石的泥路上,没完没了地颠簸着,周围的风景开始变得越来越荒凉。炎热的八月,车里没有空调,汗水湿透了她的白衬衫。距离目的地越近,她就越忐忑,感觉自己好像被带去了一个不知道有多远的山坳坳里。

那一年她23岁,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了轻工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从地图上看景德镇似乎离武汉也不远。武大学生处给她规划的行程是:从汉口坐船去往九江,从九江坐火车去往南昌,最后由南昌坐班车通往景德镇。

这一趟行程,整整三天。为了省下两块钱一天的住宿费,她在九江火车站待了一个晚上,又在南昌汽车站待了一个晚上。当她最后坐上南昌开往景德镇的长途汽车时,已经极度疲惫。

车上来景德镇报到的大学生除了她以外,还有一个被分配到景德镇瓷厂的男孩,听到他们打听去景德镇报到的地址,医院的医生说正好有车来接他,就顺便把这两个学生一并捎走。长途车到站后,果不其然,有一辆车开过来了,但没想到居然是辆救护车。

邓希平回忆在景德镇的第一天:自己灰头土脸像个泥菩萨,行李也没到,坐着救护车来到了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负责人事的姑娘把她领到女生宿舍,安排洗澡给她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就睡下了。

第二天醒来,她在研究所走了一圈。发现这里环境特别好,有很多的树木、花草,房屋排列整齐,完全不像山坳里,她那颗忐忑的心开始逐渐恢复了平静。这是她第一次离家,也是告别校园后人生的第一站。

在景德镇的第一年是邓希平记忆里最幸福的一年。

那一年有五个大学生被分配到了这里,那时正值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很多应届毕业生都要去农村搞社教。但研究所却让这五个大学生留在了所里的实验工厂进行劳动锻炼。所里安排了工程师给他们补陶瓷工艺课,陶瓷生产的每个工序都安排他们实习一段时间,用一年时间补完整个陶瓷工艺学。

她是这五个人的组长,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还负责所里的文娱宣传。两个女学生负责在陶研所的广播站播报每日新闻,男学生则负责每日的宣传板报。

邓希平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女孩,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喜欢上读书那天起就在学业上展现了很好的天赋。每一学科都能考好,尤其是物理化学是她的强项。

在武汉大学她学习分析化学专业,这门学科特别强调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武大的实验教学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设计,老师会告诉你设计方案是否能做。但是否做得好,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每一次试验都会有总结会,实验完成得最快最好的学生介绍好的经验,做得最慢的学生则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动手的能力。

也是基于这样的实验训练,她对新鲜事物上手都很快,虽没有专业学习过陶瓷,但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就对陶瓷工艺有了初步的认知。

从科研人员到颜色釉学徒

年,这五个大学生分配到科室工作,组织上安排三个男孩去研究室,做技术员,一个学习美术的女孩被分配到了美研室,但却把邓希平放进了颜色釉组,让她做学徒。

▲曾经的邓希平,跟师傅在学习颜色釉

她对这个做法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都能做技术员,我却要做学徒?”,之后,*治部主任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终于解开了她心中的疑问。

年国家急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精密仪器制造技术,但对方提出要用景德镇颜色釉的技术进行交换,当时景德镇的情况是:珍贵的高温色釉都只是家族祖传技艺,一个家族一种釉,以父子相传的方式传递下去,很多已经濒临失传,景德镇陶研所吸收了一些珍贵颜色釉技艺的民间传人,由*府提供工作岗位,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来恢复这些工艺。

但老师傅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他们会配釉,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完成技术资料的整理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就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陶瓷专家和工程师借调到景德镇,同时配备了一批大学生毕业生和年轻的技术人员,安排一个老师傅带两个大学生,总结颜色釉瓷的制造工艺。

师傅们按照祖辈家传的方法来制作,跟着师傅的大学生把使用的原料记录下来并拿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测试,接下来还要记录怎么配釉,怎么施釉,怎么烧成,用了半年时间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

这份资料被称为“中德技术合作资料”,它换回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精密仪器制造技术资料”,为解放初期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生产工艺。

历史以来总结出的第一份科学技术资料,揭示出了许多颜色釉瓷生产中不为人知的秘密,为后人学习颜色釉工艺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使颜色釉技艺能传承下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每年陶研所都要选派几个优秀的大学生毕业生或青年技术人员进颜色釉组拜师学艺。

邓希平年进入了颜色釉小组,成了最后一批跟着老师傅学习的学徒,她在陶研所师从聂物华、陈鸿高两位老师。

师傅教她辨别原料,用手去摸、用眼睛看,有时候甚至要用舌头去尝,不懂的时候她会去图书馆找资料。为了测试烧成制度(温度曲线,压力曲线,气氛曲线),她还要突破旧习俗的阻碍到窑里去安装测试管(旧社会迷信认为烧窑时女人到窑里,会造成倒窑)。

景德镇传统制瓷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她要跟着师傅从山头找矿开始,跑遍了景德镇周边的矿区,记录下矿料成分,此外,还需要从中药铺找各种药材做原料,如:珍珠,玛瑙,锗石……前人为了做出颜色釉瓷不惜用金、银、珠宝做原料也是有的。

或许就是颜色釉的变化无常,让她觉得充满挑战,对于学术本身的无限追求,让她忍受了学习过程里所有的艰辛。

邓希平被推向了这个小众的科研领域,她没想到自己此后的一生,都会钻在里面,这个世界无穷无尽,有太多的问题等待她去解答。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在色彩中呈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由于配方中各种原料比例、烧成气氛、火度及窑位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色釉呈色,最终五色杂陈其中。

高温颜色釉以独立的形式进入陶瓷装饰,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它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国工匠邓希平,打破社会偏见,一生风华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