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丨非遗传承人施珍穿梭千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对越窑青瓷的溢美之词。

浙江宁波上林湖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之一,置于群山怀抱中,湖岸曲折多姿。在这湖光山色间有一处属于施珍的青瓷世界。

施珍是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谈吐文雅,举止温和,施珍周身散发着宁静的味道,正如那越窑青瓷般温润。

远走的梦想与不忘的家乡

施珍的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家里的氛围,很小的时候,施珍就喜欢研究这些瓶瓶罐罐。

“三爷爷回到家乡时,会带我到上林湖边走走,捡拾陶瓷碎片,这培养了我对古代陶瓷艺术的兴趣。”施珍告诉中工网记者。

就这样,陶艺的种子便在施珍的心里生根发芽,等待雨露滋养。为了追随自己的梦想,16岁那年,她跟随施于人,远赴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随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

虽然有家庭的影响,但是施珍坦言扎实的基本功才是最关键的:“打好美术基础,比如像素描、色彩,是要下苦功的,这也没有捷径可言。”

在景德镇学习期间,爷孙俩捡陶瓷碎片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那时候捡碎片是为了教学,学习古代的一些纹样。比如捡到刻有老虎纹样的碎片,我们就会收集起来,研究学习。”

学无止境,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是有与青瓷不可分割的缘分,年学成归国后,施珍回到了慈溪。

“大学第一天上陶瓷史课的时候,老师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他说中国陶瓷发源于曹娥江两岸。那时我想,原来我的家乡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我现在又学陶瓷美术,加上三爷爷的培养,所以在大学第一天的课上,我就萌生了回归家乡的想法。”

“人的这个本领有限,但是初心不能变。”施珍说。

“我的生命没有跟陶瓷分开过”

回到上林湖畔,施珍便一头扎进了越窑青瓷的研究当中。因为没有太多资料可寻,施珍便租了间简陋的厂房,烧窑、制窑全靠自己琢磨。采土、淘洗、揉泥、拉坯、修坯、刻花、上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与泥土打交道。

“因为陶瓷艺术一定是接地气的,上林湖边虽然居住条件有限,但是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回忆起那段时光,施珍从容地说道,“是蛮艰辛的,过程枯燥寂寞,遇到困难也有想过放弃,但是我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心还是把它们都打败了。”

陶瓷艺术关键是火的艺术,没有开窑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陶瓷烧制有72道工序。任何一点儿前期工艺上的瑕疵,在火烧的过程中都会展现出来。而且,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一般一个窑要烧制12个小时,全程人不能离开,随时调节温度。”施珍说道。

“陶瓷艺术有一个标准,就是开窑以后,60%以上的作品相对是好的,这一窑就算成功。”施珍介绍道,“早期开窑的时候,我还是有压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施于人的这句话始终鼓励着施珍。

“全窑都没烧好的时候也有。”施珍激动地说,“当时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件被认定为是秘色瓷的八棱净水瓶,为了追求它本来的面貌,我在烧制那套秘色瓷的时候,烧了七窑,前面几窑都没有达到我的理想水平。”

“我的生命没有跟陶瓷分开过。”施珍坚定地说道。

不仅精耕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施珍还致力于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弘扬,吸引更多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