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元至正青花龙纹象耳瓶
明代青花瓷器的烧造主要分三个时期,而对于这三个时期青花用料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不同的。永宣时期所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料;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所使用的为国产平等青料,又称坡塘青;晚明的嘉靖、隆庆、万历所使用的为进口回青料配以石子青。
明永乐青花冰梅壮罐
“苏麻离青”最早被人们认识,是王世懋所著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年)的《窥天外乘》。书中写到:“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炫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
明万历青花福寿纹罐天津博物馆藏
元代及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青料发色浓艳、蓝中带黑;纹饰中常伴有深入胎体的黑褐色大小不同且不均匀的斑点,用手抚摸有高低不平感觉,俗称“咬胎”的现象;釉色普遍发青色、青灰色,釉质肥润而多不清澈,釉面伴有鬃眼。
元青花花卉纹大罐故宫博物院藏
但到了明中晚期时,青花瓷器便不存在以上特点,发生较大区别。因此业内进行反证,称元代及永宣时期正是使用了“苏料”才出现了以上的特征。此种青料的化学成分中呈现“高铁低锰”的现象,与中科院用科学仪器分析这一时期的青花器上的青花用料,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杯故宫博物馆藏
在烧造出元青花之前,景德镇主要以烧造小件影青釉瓷器为主,多为实用器。而随着青花瓷器的烧造成功,大件器物数量开始增多。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烧造影青釉瓷器的胎泥在硬度上无法支撑烧造青花瓷所需的硬度,于是开发并使用了新的泥料配方,称为“二元配方”。两种瓷土的结合,再加上胎体厚度增加,便可烧造出相对大的器物。
清缠枝花卉纹尊
清代青花器物,即使是康、雍、乾时期仿明代永宣时期的器物,也不会出现“咬胎”的现象。这是因为炼泥技术的提高,使得绘画时钴料内的元素不易渗入胎体,反而会有未能磨细的矿物渣点进入釉内形成斑点,从“咬胎”成为“咬釉”,景德镇的绘画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料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