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呀 http://pf.39.net/bdfyy/bdfzj/清代多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有四方面的因素:
①在社会经济方面,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满人入关的战乱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部分手工业者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促使社会生产力有普遍的提高。
②清代的帝王,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都比较爱好瓷器康熙本人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著名的珐琅彩品种,就是在康熙时引进国外彩料创制的,它为粉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雍正更是十分重视瓷器的质量,他采用重奖制瓷工人的办法,促使制瓷质量的提高。乾隆酷爱各类工艺品,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些都使官窑瓷器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③清代外销欧洲瓷器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当时的外销瓷都是按照国外指定的器形、图案装饰及釉色、彩色进行制作的这对民窑制瓷技术的提高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④日益增大的国内瓷器市场,是促使民窑瓷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嘉庆以后社会经济的衰退,景德镇官窑瓷器质量急剧下降,民窑方面虽然产量仍是巨大的,但已很少有精致之作。清代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镇的官窑器,景德镇以外地区虽也有若干窑场在进行生产,但都只是处于次要地位。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
明末的情况是官窑衰败,但民窑由于国内外市场销量十分大而极为兴旺,清初在景德镇民窑从事制瓷的工人有数万之众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在康熙五十一年(年)九月一日于饶州发出的一封信,记述了当时景德镇的繁盛景象:“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职工多得惊人。按一般的说法,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每日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浮梁县志》上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这里的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清初开始,景德镇的民营制瓷业就已十分繁荣,这是事实。当然,代表景德镇制瓷最高成就的,仍然是官窑。官窑在清初顺治就已恢复,但初期并无显著的成就,康熙十九年以后,官窑的烧制走上正规,在各朝帝王的直接关心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
从总的情况看,清代官窑自康熙始,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以来所有的品种特色,而且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清代官窑重视单色釉的制作,康熙朝恢复了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康熙朝的民窑五彩器和由宫廷引进国外彩料创烧的珐琅彩瓷,为雍正朝盛行的粉彩瓷奠定了基础。雍正一朝虽然时间极短,但官窑制瓷工艺之讲究可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朝烧成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雍正的官窑器胎、釉精细,从其底足柔润的程度,就可衡量其精细的程度雍正朝的粉彩器,不论官、民窑,都是极为讲究的,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两个品种在整个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占了极大的比重。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珐琅彩、粉彩瓷的制作,在继承雍正朝的基础上,都有极精致的产品乾隆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景德镇的制瓷业也逐渐趋于衰落。
清代瓷都景德镇的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当然,江苏宜兴的紫砂器、广东石湾的仿钧器和福建德化的白瓷则是值得重视的。